2024年05月16日
微信

观察| 广场的元旦 与 炕头的春节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1月17日 13:28 |
播放

在刚过去的这个跨年夜各个城市广场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人员聚集。苏州在跨年夜那一天地铁24小时候运营,更是运载了300万人之多,这是苏州地铁自开始运营以来的单日历史最高记录。人数最高的线路主要集中在有跨年广场的一号线和三号线等。在相门城门的灯光秀和金鸡湖的音乐喷泉,以及寒山寺钟声现场,更是集中了等倒数跨年的半个苏州人。上海外滩同样人员攒动,重庆解放碑广场也是站无虚席,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广场也是接踵摩肩。

广场的高潮时刻,当然是2023年的最后十秒,全广场的人一起倒数着大屏幕上的数字,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集中在字节的跳动上。当数字由10变为0的时候,意味着大家期待的新的一年到来。

跨年夜的狂欢只是在广场看灯光秀,一起激动地倒数数字吗?这种跨年夜的聚集,既没有美食的盛宴,也没有适合温度的天气,有的是人声鼎沸的吵闹,冬天的寒冷,但是为什么大家愿意跑到广场去见证这一个指针指向零点的那一刻,而不是呆在温暖的家里呢?显然这不是传统的物质盛宴,而是一场广场的精神之旅。这意味着过去那种家族和热炕头的传统观念,正在被代替。这在元旦跨年夜与春节的对比中展露无遗。

暂且不去考量春节的起源与意义,有一点是我们认为今天春节存在的核心,那就是团聚。在笔者小时候的八十年代初期,团聚在春节的意义中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春节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春节最大的期盼是吃一次好的。在春节的前十来天,母亲就会蒸上够吃一个月的馒头,以及准备够吃一个月的饺子馅。然后就是很多很多炸丸子。条件允许的时候还会买一件新衣服。因此那时候的春节更多的是一场物质饮食的盛宴。春节的团聚意义逐渐往前提是从打工潮兴起之后才开始的。既然春节要团聚,那么必然有团聚之前的分离,这一分离就是进城务工这一大背景。

进成打工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赚钱。因此连带着团聚的目的之外,攀比各自这一年的打工收入,便成为春节的必备内容。收入的多少又以你穿的新衣服、用的手机、开的车子,以及除夕那晚的烟花为代表。因此,现在春节不仅是团聚,还是一场物质的攀比。

但是打工潮在赚钱的同时,还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逃避的自由空间。年轻人没有结婚,没有自己的家庭责任,他们可以在城市这个远离家乡熟人圈子的地方恣意安排自己的生活内容。然而,持有传统观念的留在老家的父母不同,唯有趁着这个以团聚为名的节日才能插手孩子的生活和人生的规划。

于是乎,与广场的群情激昂的元旦跨年不同,炕头的春节则逐渐将团聚演变成一种手段。年轻人要被父母安排相亲,要被长辈问及收入,是否买房买车,要被父母带着见亲戚,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个团聚的节日,接受亲戚的盘问和比较。

因此,如果说元旦跨年是一场年轻人的狂欢,一种自由和个性的表达,一种对外毫不避讳的自我展示,那么春节则变成一场一年一次的矛盾大爆发。这是一场新旧价值观交锋的战争,也是一场年轻人在现代与传统抉择的时刻。

与元旦的广场性质相比,春节更多表现的是家庭私人领域。元旦不仅有跨年夜的狂欢,倒计时的群情激奋,还有商业的促销等等,元旦的大街是热闹的,元旦的城市是繁华的。元旦不必回家见父母,也没有人催婚逼着你相亲,元旦是自由的逛吃。而春节的城市则是冷清的,大街上店铺关门,商场里也早早歇业,广场只有冬天的寒冷,大屏幕只有广告还在寂寞的播放。春节不属于广场,也不属于城市,它属于中国这个持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属于那些还坚守着传统农耕伦理价值的一代。

因此与春节相关的不仅有相亲大战,有关于婚姻的争论,还有断亲潮的兴起与壮大。这正是现代年轻人的选择。在城市广场与农耕传统之间,他们更倾向于那个一起跨年的广场,而不是矛盾与日俱增的传统。

春节的热度也和双十一的购物狂欢一样,正在逐年冷却下来。虽然他冷却的速度没有那么快。但是春节也正在被旅游这一长盛不衰的全民活动逐渐取代。今天春节的团圆有很多种,热炕头上亲戚聚集是其中最传统的一种,但是这种容易激化矛盾,春节的节日气氛也只能维持在短短的寒暄中。而春节的旅游不同,在团聚的同时也会把父母家人带出去看看世界。走出去之后,矛盾的激化可能就没有挤热炕头上那么大了。而外出旅游,这同样不是传统农耕伦理的部分,而是公共广场观念的延伸。

在这场炕头与广场的激烈交锋中,基督教何去何从,应该如何选择,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功课。崇尚自由的公共广场与重土难迁的农耕小家庭传统之间,像极了传统集体主义教会与现在不愿受束缚的年轻信徒之间的关系。今天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压力的测试,内卷的压力,经济的压力,社会转型的焦虑伴随着每一个人,教会在这种焦虑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不能不说是基督教前所未遇的挑战。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广场上的人会越来越多,而春节的城市大街也会逐渐热闹起来。

图片来源:Mohamed_hassan via pixabay.com



欢迎通过邮箱联系作者: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